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一站式”学生社区活动|学四史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改革开放史

发布日期:2024-04-14  来源:   点击量: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序幕。

 

1979年至1982年,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此理论源起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次大会确定了调整、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揭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指导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沿着放权让利、双轨并行,计划与市场结合的方向进行改革。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方面,权力下放特别是推行财政大包干制度,大大增强了地方的财政和财力。

1983年至1986年,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对“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的发展,改革实践从农村转向城市。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从农村走向城市。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日益受到关注,而且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城市经济改革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中央审时度势开展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的改革。

1987年,中央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理论,这是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这一理论完全突破了改革初期计划与市场各分一块的老框架。          

在此理论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在于所有制的不同,市场的地位大大增加了,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包括生产要素市场,而且明确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经济的方式,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符,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

1992年至2003年,中央提出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重大突破,开创了经济体制改革新实践。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一锤定音,结束了理论界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指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改革开始由微观层面转向宏观层面。

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框架”发育程度较低,仍不健全。2003 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改革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方面,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论断和重要举措被提出,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指明了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核心问题,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这更加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在方向和道路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仅是过去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基本遵循。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我们应尊重人民首创      精神,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智慧力量。

科学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坚持党的领导是方向性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充分证明了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河北地质大学土地科学与空间规划学院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槐安东路136号

电话:0311-87208480  邮编:05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