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质大学遥感创新科技团队与国内顶尖研究机构合作完成的论文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河北地质大学遥感创新科技团队尚国琲教授最近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农业遥感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6家单位合作完成的论文《Biophysical impacts of earth greening can substantially mitigate regional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warming》(植被变绿生物物理反馈对全球地表温度的影响评估)最近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标志着我校遥感学科的建设水平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随着遥感技术发展,海量的卫星观测数据为在全球尺度探究植被生物物理反馈过程提供了新的契机,由于植被和温度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确,如何准确分离出植被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单向作用仍是科学难点问题。该研究基于上述单位组成的遥感创新群体团队生产的长时序卫星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产品和多套卫星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产品,用空间样本回归方法估算了近20年LST对植被绿化的敏感性,分析了不同气候及地理分区敏感性的空间和季节特征,并基于能量平衡方程探究了不同生物物理过程的贡献和控制因素,从时间动态视角揭示了在区域尺度上被低估的植被绿化具有显著的气候缓解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全球约71%的区域呈现出植被变绿降温作用,绿化在低纬度地区存在全年的弱降温,在中纬度地区存在强生长季降温,在高纬度地区则主要是冬季和春季的升温作用。基于能量平衡分解的辐射和非辐射过程贡献,论文确认了雪盖作用是导致高纬度地区1-4月升温的主导因素,同时中低纬度地区的高时空变异性则是由植被绿度和短波辐射的变化共同影响;结合估算的敏感性序列和观测的同期LAI变化,进一步量化了植被变绿导致的温度趋势,发现了全球尺度较低的气候缓解作用(4.6%);在近20年变绿的热点印度和中国,生物物理反馈可以缓解约40%和20%的植被区变暖趋势。这些发现提高了人类对全球绿化生物物理反馈机制的认识。
(土地科学与空间规划学院供稿)